正月十五夜
——蘇味道(唐)
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
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
游伎皆秾李,行歌盡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元宵節(jié),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,又稱上元節(jié)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(jié)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。
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(jié)”。
關于元宵節(jié)的由來有兩個說法。
其一,據(jù)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,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(jīng)受到重視,元宵賞燈則始于東漢明帝時期。明帝提倡佛教,就命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掛燈。在漢文帝時,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(jié)。
其二,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說”: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(jié)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(jié)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(jié)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別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樂,故上元節(jié)要燃燈。
作為新年伊始的第一個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元宵節(jié)也有很多的傳統(tǒng)習俗延續(xù)下來。
1.吃元宵
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,南方人叫湯圓、湯團。按照我國民間傳統(tǒng)習慣,每年到了正月十五,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。因為這些名字與“團圓”發(fā)音相近,所以就去團圓之意,借十五月圓之夜,希望全家人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。
2.賞花燈
燈籠象征著驅逐黑暗,祈福納祥;而花燈則象征著人們對美的追求,也能顯示不同朝代匠人們的巧手技藝。賞花燈自古便是元宵佳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習俗,彰顯天國的歌舞升平,一派富裕。
3.猜燈謎
猜燈謎又叫打燈謎,是元宵節(jié)后來增加的一項活動。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,以燈懸謎,所以叫“燈謎”。
4.踩高蹺
高蹺一般都是木質的,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個支撐點,以便放腳,然后用繩索綁在腿上。表演者踩著高蹺,不但可以行走自如,還能做劈叉、跳凳、扭秧歌、舞刀弄槍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。
5.舞獅子
每逢元宵佳節(jié)或者其他集會盛典,民間都會以舞獅子的形式來助興。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,流行于南北朝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
6.送孩兒燈
娘家人要在元宵節(jié)之前把成對兒的燈籠送給新婚的女兒,祈求添丁;也可以是舅舅送給外甥、外甥女,一定要配好蠟燭,而且講究送雙不送單。
除此之外,部分地域的元宵節(jié)還有劃旱船、走百病、迎紫姑、耍龍燈、扭秧歌等習俗。
今天就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了,愿我們每一個人都元氣滿滿,遇見新一年的美好!